导航
首页 常识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描写亲情的古诗词是哪些(5首古诗词,最是人间骨肉情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30 09:24:17    

"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",无论身处何方,杜甫那份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始终如一。

"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",李清照人生下半场,家庭的破碎与疏离,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哀愁与无奈。

骨肉之情,虽远隔千里,但血缘的纽带却无比坚韧。

所谓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人间,自有真情在,有爱有温暖的家庭哪怕贫穷也富足。

——01——

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

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

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

——魏·曹植《七步诗》

锅里煮着豆子,将豆子的残渣过滤之后,剩下豆汁来做成羹。锅子下面有豆茎在燃烧,锅子里的豆子在哭泣着。

豆子和豆茎原本生长在一条根上,为什么豆茎会这么急切地去煎熬豆子呢?

魏文帝曹丕对弟弟曹植满腹经纶又通晓国事的才华嫉妒又怨恨,于是遇事经常为难他。

朝中大臣们趁机落井下石,造谣说曹植想造反篡位,是皇帝的一大隐患,劝说曹丕为了杜绝隐患,不如将曹植杀了,避免到他真的谋反的那一天再追悔莫及。

群臣的这种说法正好称了曹丕的心意,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,在他称帝后,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,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。

曹丕说:“看在你我是兄弟的份上,你在七步之内写一首关于我和你兄弟之间情谊的诗,这首诗里不能出现‘兄弟’两个字。要不然,就不要怨恨兄长不徇私情了。

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,可自己无法开脱,”曹植说:“兄长一言九鼎,如果我在七步之内没有作出诗来,兄长可以随意处置我。”

曹植走出了第一步,这个时候他闻到了一阵煮豆子的味道,于是借此直抒胸臆,他在第七步的时候作出了这首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的《七步诗》。

曹植作完诗后跟曹丕说:“虽然你是君,我是臣,可血浓于水,为何处处都逼迫于我?我不想跟你争权,只想忠心地追随你。如果你真的想杀我,不必多此一举,父亲在地下也死不瞑目。”曹丕听完之后,无言以对。

这首诗用燃烧豆茎煮豆子的情形,来比喻手足相残之事,文字和寓意都表达得非常通俗易懂。后人往往在劝阻兄弟之间互相伤害的时候,都会用上诗里的那句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。

曹诗用语朴实,寓意深远,其情更深,所以才这样历代流传,有口皆碑。

——02——

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

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

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

——唐·孟郊《游子吟》

早年时期孟郊四处漂泊,无所依靠,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。直到五十岁时,他才就任溧阳县尉,却也只是个聊胜于无的卑微小官。

当他在溧阳定居,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一同生活。由于孟郊官场失意,所以经历了人情世故的冷暖,他此时更加明白亲情的弥足珍贵。

因此,孟郊作此诗后特别于诗下面注了“迎母溧上作”几个字。

慈爱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,为外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。在他临行之前,一针一线密密地缝制着,只因为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归来。

儿女像区区小草,母爱如春天阳光。有谁敢说,子女像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,可以报答慈母像春晖一样温暖的恩情呢?

悬绝的对比,形象的比喻,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。


其中,前两句把“线”和“衣”同“慈母”和“游子”紧密结合在一起,将母亲和孩子相互依靠的血肉亲情进行生动刻画。

后两句则描写了母亲为即将分别的孩子缝制衣裳的日常小事和心理,体现出了慈母对游子的爱,使血肉亲情进一步加深。

诗人在最后两句的对比和比喻,衬托出了儿子对母亲发自内心的爱,诗人对此极尽抒情描绘,使人读来为之动容。

苏轼在《读孟郊诗》中写道:“诗从肺腑出,出辄愁肺腑。”此一语可见孟诗用情之深。

孟郊一生穷困,官场不得志,尝遍人情冷暖,他歌颂母爱源于他珍视和母亲的这种亲情。

由于这首诗体现了人性质朴又伟大的感情,所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“父书空满筐,母线萦我福”和“向来多少泪,都染手缝衣”都是后人受到这首诗的影响而写下的。

——03——

见人初解语呕哑,不肯归眠恋小车。

一夜娇啼缘底事,为嫌衣少缕金华。

——唐·韦庄《与小女》

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,今天看看韦庄这位慈父是如何疼爱女儿的。

小女儿刚刚可以听懂他人说话,已经开始咿呀学语了:因为贪恋着玩小车子,所以迟迟不肯去睡觉。整个晚上都在哭闹不停,到底为了什么呢?原来只是因为衣服上少绣了几朵金线花朵。

韦庄多以感旧、伤时、怀古、离情入诗,其绝句更以情致深婉出名。不过,他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创作,并且风格清丽异常。

韦庄从小家庭贫寒,中年又因为战乱失去了兄弟和妹妹。这让韦庄非常悲伤,所以这时的他极看重亲情,当看着小女儿牙牙学语时,其内心所迸发的亲情溢于言表。

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他对女儿一行一动的描写中皆充满了爱,哪怕女儿并不会清晰地吐字说话,但在这位父亲耳中依旧动听。

得知原因后的父母大抵是又可气又可爱吧。女孩子爱美,原来是与生俱来的天性,即便是初解人语,便是如此爱美。

“一夜娇啼缘底事”,将诗人全部的慈父之心态展露无遗。孩子哭闹一夜,扰人清静,可在他的耳朵里却是“娇啼”,他不生气孩子的啼哭不已,只追究原因是什么,如此爱女之深情便于笔端倾泻而出了。

诗人不曾提及一个“爱”字,也不曾说女儿有多好,我们看到的甚至是小顽童的无理取闹。可是,分明感受到为人父者的一腔深情。

因此,全诗不提“爱”字,反倒为诗句增添了更多的耐人寻味与意犹未尽。父母之爱子女,大抵如此,虽形式万千,却不离其宗。

——04——

少年离别意非轻,老去相逢亦怆情。

草草杯盘共笑语,昏昏灯火话平生。

自怜湖海三年隔,又作尘沙万里行。

欲问後期何日是,寄书尘见雁南征。

——宋·王安石《示长安君》

北宋嘉祐五年(1060年),王安石即将要出使辽国。他和大妹妹王文淑感情很是深厚,此时已经三年没有相见,本以为这次见面能够促膝长谈,可自己却要马上到边塞去。

王安石深觉自己年纪渐老,和大妹妹再见的机会已经不多,此去辽国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,两人更是聚少离多,思及此不由得倍加伤感,于是写下这首《示长安君》。

年纪大了,每重逢一次就少一次,年少分别时候那份情深义重,老了再次相见也免不了难过。见面意味着别离,想起别离的场景,相见也显得悲伤了。

随便备了酒菜一起言欢,在昏暗的灯光下,我们互相倾诉到深夜。

用了两个叠词“草草”和“昏昏”,前一个说的是兄妹两人无须客气,能见面就足够了,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言欢;后一个是说两个人的话说不完,灯光都暗淡了,但是两个还是想继续说下去。

这不但将诗人内心的悲怆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,更将兄妹之间的温情跃然于眼前。

正在感伤兄妹分离已经三年了,却又要顶着风沙出使万里之外的辽国。妹妹挂念与哥哥再见的日子会是什么时候,哥哥自己也预料不出何日归。

我寄出家书时,应该是大雁南飞的秋天,这种结尾有无奈也有慰藉。

——05——

爱子心无尽,归家喜及辰。

寒衣针线密,家信墨痕新。

见面怜清瘦,呼儿问苦辛。

低徊愧人子,不敢叹风尘。

——清·蒋士铨《岁暮到家》

母爱是人类最伟大、最无私的情感,古诗中最著名的当属孟郊的《游子吟》,那些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,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。那一针一线,一字一句中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。

蒋士铨为清朝著名的文学家,当时蒋士铨于外乡就职,特别在年关之际赶回家里,因为感怀母亲对自己的关心,于是特别写下这首《岁暮到家》来抒发母子情深。

母亲爱护子女的心是没有尽头的,我回家过年的时候母亲多么喜悦。

她为我缝制的衣裳针脚细密,我寄出的家书墨迹还是新的。母亲一看到我就疼惜地说我瘦了,还问我在外面是不是很辛苦。

我很羞愧地将头低下,不敢跟她诉说我在外面漂泊的处境。

诗人采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开篇陈情,思儿心切的母亲见到游子回家后溢于言表的高兴之情。

因为有着切身的体会,蒋士铨把母亲想念久未见面的儿子,对重逢的儿子关切入微,心疼儿子在外变得清瘦的形象写得真切入微,生动至极。

虽用语极朴素、却以细腻取胜,由中可见诗人当时内心的感慨之情。

结尾两句为诗人回归本位的自我角度描述,写自己面对母亲那副深情时难以自抑的情感外放:在外乡谋求前途,非常劳累辛苦却没什么大出息,看着母亲那副心疼模样,又不能实话实说,怕母亲听完更加心疼难过,自己也会心疼母亲。

又因为自己常年在外,不能在母亲身边伺候,内心不觉更为愧疚。

整首诗充满着母亲和儿子相互为对方着想的细致情感,母子亲情深重,真诚动人。


相关文章

冷水燃气热水器显示F4

2025-01-10 11:02: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