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渐热,小龙虾开始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。
十三香、麻辣、干煸……
甚至还有小龙虾刺身!
肺吸虫病是人畜共患食源性疾病,肺吸虫可寄生在小龙虾体内,食用应注意:
1. 烹饪前要清洗干净。
2. 切忌不要生食,烹饪温度要达到100℃以上并持续至少10分钟,烧熟煮透。
3. 不吃死虾,不吃虾头。
事实究竟如何?要从肺吸虫的成长史说起。
肺吸虫病是人畜共患食源性疾病。
1
3
寄生于人或动物肺部的肺吸虫成虫产出虫卵,随痰液或粪便进入水溪中,在适宜的温度下经3—6周发育成毛蚴,钻入第一中间宿主——川卷螺等淡水螺中。
2
3
经2—3个月的无性生殖发育成尾蚴,大量尾蚴逸出并钻进第二中间宿主——淡水蟹类或蝲蛄体内形成囊蚴。
囊蚴被食入人体后,在胃和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,囊壁被溶化,幼虫由此穿过空肠进入腹腔,又穿过横膈,游走于胸腔钻入肺部寄居。
所以人或动物是肺吸虫的终宿主。
人感染肺吸虫的主要途径是食入第二中间宿主,淡水蟹类或蝲蛄。蝲蛄学名为东北黑鳌虾,分布在中国辽宁北部、吉林长白山、鸭绿江等水域。我们通常吃的小龙虾,学名是克氏原鳌虾,与蝲蛄是不同的物种,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长江以南河沟等水体里,环境适应能力强,对水质要求不高,迄今尚未见其作为第二中间宿主的报告。
但有文献或研究报道在小龙虾体内发现了虫卵或囊蚴。这是为什么呢?市民食用的小龙虾大多来自人工养殖。相比泥水沟等自然环境,人工养殖的小龙虾相对干净,不过养殖环境不同也会造成小龙虾的差异。比如,水藻类较多或使用饲料养殖的水体,可能导致小龙虾附着杂质较多。而且淡水里面有各种寄生虫,小龙虾可能受到水体中的肺吸虫感染。
所以,如果传播条件具备,不能排除吃小龙虾感染肺吸虫病的风险。
如果得了肺吸虫病,临床症状会因寄生部位等的不同而不同,主要表现为咳嗽、胸痛、咳痰及幼虫移行症。幼虫穿行身体各个部位使重要的脏器受到损害,代谢物等引起免疫病理反应。比如,在肺组织之间开展“隧道工程”,破坏正常组织结构;在头脑部“大闹天宫”,使人瘫痪、感觉消失、失语、癫痫,甚至致命。
要想尽情享受小龙虾的美味,请吃货们先做好以下三点哦!
1 清洗——反复用清水换洗
如果自己烹饪,需先将小龙虾洗净。可将小龙虾放在干净水中养殖,不断换洗,直到水体较为清澈。
2 烹饪——切忌生食、烧熟煮透
千万不要食用小龙虾刺身或未熟的小龙虾!
烹饪小龙虾的温度需达到100℃以上,并持续10分钟以上,达到高温消毒效果。建议不要爆炒,因为这样可能炒不透、炒不均匀,小龙虾体内仍遗留活体虫卵。可先用油炸再清炒,水煮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3 食用——不吃死虾 不吃头部
烹调后的虾如有浓烈腥味、虾体散开发直、肉体松软无弹性、颜色变暗且壳身有较多的黏性物质,很可能是死虾。
食用小龙虾时应避免吃头部,因为头部含肝脏、胃、腮等器官,容易堆积很多污染物,包括寄生虫。
除了正确食用小龙虾外
剥壳的时候还需要注意这些↓
据媒体报道,长沙的谢先生非常喜欢吃小龙虾。半个月前他和朋友一起吃夜宵,点了满桌的小龙虾,谢先生大快朵颐之际,一不小心被龙虾壳扎破了左手中指。谢先生不以为意,用纸巾擦拭了血液后继续吃小龙虾。
到了第二天,受伤的手指出现红肿和疼痛的情况。谢先生在家门口的诊所对伤口进行了简单的消毒和抗感染处理,可病情不仅没有好转,中指伤口处的皮肤颜色还变得越来越深。
在长沙市第三医院就诊检查后,谢先生被诊断为左中指感染,并已出现皮肤软组织坏死,如不及时治疗,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,如败血症、骨髓炎等,甚至可导致截指。谢先生不得不住院接受进一步治疗。
经过治疗,谢先生的中指指头红肿、疼痛症状消失,感染指标恢复正常,皮瓣成活,达到了预期疗效。
医生提醒,小龙虾的壳坚硬且边缘锋利,剥壳时若方法不当或用力过猛,很容易导致手指受伤。
一旦细菌侵入伤口,就可能引发指头感染等严重后果。因此,在享受小龙虾美食时,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剥壳方法,避免受伤感染。
为了确保剥壳安全,建议食客们在吃小龙虾时佩戴手套,以减少手指与虾壳的直接接触。此外,还可以使用专用的剥虾工具,如剥虾钳、剥虾刀等,帮助我们剥离虾壳,降低受伤的风险。
如果不小心在剥壳过程中受伤,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并进行消毒,然后涂抹抗生素药膏并包扎。若出现红肿、疼痛等感染症状,务必及时就医治疗,以免病情恶化。
另外,医生提醒,如果抵抗力差或有一些基础疾病的人,在处理小龙虾时不慎被扎伤或咬伤时,危险系数就大大增加。
小龙虾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,除了蛋白质含量很高以外,还富含镁、锌、碘、硒等微量元素,但尿酸偏高、痛风、肠胃不好或者体质虚寒以及对水产品过敏的市民不宜贪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