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
首页 常识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从者如云是什么意思(《知否》:明兰为何劝人总能劝到点上,秘诀找到了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28 10:09:55    

《知否》中明兰的聪颖就无需过多赘述了,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她特别会劝人,每次一劝都能说到别人的心坎里,达到劝人的效果。


劝人这个事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太好搞定。无论劝人对象亲戚朋友,还是领导下属,大多时候明明是急得不得了,就是不知道要如何开口劝解。


但明兰特别会劝人,方法是相通的,今天咱就跟明兰学一学。


01

逆向思维


淑兰要和离时,不仅遭遇古代大环境对女性不好的阻力,更要命的是来自娘家人的认命。


孙秀才不停地纳妾,婆婆对淑兰也是吆五喝六。娘家人不说想些办法进行敲打一番,反而是不断地送钱送铺面,助长了孙家的嚣张气焰,以至于到最后青楼女子怀孕上门,这是在公然打淑兰的脸。


此时就面临了抉择,要不要和离。


淑兰祖母和娘亲最开始想到的并不是和离,还是想让淑兰留在孙家。并不是她们不疼惜淑兰,而是当时的大环境就是族中只要一个女子品行败坏,就会连累其他族中女子的婚嫁命运。



因此,娘家人让淑兰忍耐,哪怕她们想到办法说去母留子,但就是没有说让淑兰和离。


还是明兰看不下去说,“既入穷巷,就应该及时掉头才是,不可等一世消磨,悔之晚矣。”


大家都在想着怎么对孙家用计策以求让淑兰过得更好,可是明兰却逆向思考,此等糟糕的境地不是早一步走出来更好吗。


对于大家担心的如果淑兰和离影响其他盛家女子的婚嫁命运,明兰更是说如果其他姻亲看不破孙家的嘴脸,那他们的人品也是堪忧,若有倾覆无人护盛家女子周全的。


正是这一番话才打消了众人的顾虑,坚定了让淑兰和离。


为何大家看不到这些呢?


正是因为大家通常惯性思维,执着于在事情本身打转,看不到事情是有两面性的。明兰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明白及时止损的重要性,更是对于大家担心的点反向劝解,一说一个准。


正如如果我们身处谷底,状况糟糕,大家可能会沮丧不已,认为自己怎么会遇上这么多烂事。但是逆向思考,也正是我们身处低处,所以我们无论怎么走都是向上爬。


逆向思维,是一个很好的方法。不论是解决问题,还是去劝人,都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办法。



02

故事思维


有人说,我不喜欢听道理,太干瘪了,并且我又不是不知道,大道理我知道的有一箩筐。


确实是,有时候太多的话会苍白无力,那不如来讲一个故事,明兰在劝解张大娘子就是用的这样的方法。


张大娘子作为新旧老臣之间的纽带,但是她过得并不好,丈夫偏宠妾室,妾室趾高气扬,她一个贵女日子过得憋屈不已。


明兰作为一个侯夫人,在皇后的重托之下要对张大娘子劝解,不能让大好局面丧失。


明兰见到张大娘子并没有说过多的道理,反而是讲起了祖母身边的丫环房妈妈,她说:“


房妈妈就是投胎没投好,真穷得活不出来了,缺衣少食长到七岁时被家里卖了,可是她到了我们家后,一路学一路干,做到了贴身女使,还嫁了人,生了两个儿子。


房妈妈没投好胎,尚且能够挣扎出这样一番景象来,大娘子你金尊玉贵,为什么非要这屋里空叹流云落花呢?苦也是一辈子,乐也是一辈子,不如像房妈妈似的挣扎向前!”



故事说完,张大娘子就有了明悟。她知道自己的处境相比于其他人好太多了,不能再这样自怨自艾下去了,因此她不再困顿于屋子中,而是活出了自我。


在马球场上她肆意奔腾,沈国舅被她牢牢吸引,她自己博出了一番天地。



故事就是有这么大的魔力,常说一个大道理不如一个好故事。


在孩童时期,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故事,嫦娥奔月、夸父追日等等。一些道理忘了,但是故事却记忆犹新。


在我们劝人的时候,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的事情讲出来供大家一乐,其实就是这个理。


03

典故喻人


在小邹氏仗着身份大闹时,差点使得张大娘子难产,如果这件事情处理不好,就会导致新旧老臣失和,朝堂就会不稳。


皇后特意留下明兰询问解决方法,明兰没有说其他,直接讲了两个典故。


第一个典故说的是曹操割发代首,说曹操之前下令若军士骑马毁坏良田那就斩首。可是曹操的马受惊了,冲了麦田,虽然主簿不敢罚曹操,曹操仍然割下头发代替,自做处罚,这才有了从者如云。


第二个典故讲的是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公主,婚后争吵,大骂公主以下犯上,何等大罪。公主回宫告状,唐代宗怒斥女儿仗势欺人,直言郭子仪可做皇帝,方有以后郭家死心塌地。



明兰讲这两个典故说完,没有再说多余的话,皇后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。皇后取下凤冠的大珠送到英国公家赔罪,她还卸掉钗环和妆容,去向皇上赔罪,最终事情得以圆满的结局。


常说读史可以明智,历史中典故总能让人清醒。例如顾廷烨得知小秦氏的虚伪行径,他直接说自己是共叔段,小秦氏则是郑伯,此典故出自《左传》的《郑伯克段于鄢》。

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典故之所以能够代代流传那必然是古今是相通的。我们小时候常被父母教育要谦让,经常用孔融让梨的典故来讲,现在教育孩子还是这个典故。


用典故来劝人不仅有理有据,还能让人信服,大家不妨试试看。


04

写在最后


最后总结一下,我们劝人时用到的三个方法。


事物总有两面性,通过逆向思维,看到新的可能性;


不能干讲道理,故事更能深入人心;


用典喻人,劝人的高级方法。


当然,我们还是要多读书,书读多了认知升级了,学到的智慧多了,劝人那是信手拈来。

相关文章

冷水燃气热水器显示F4

2025-01-10 11:02:21